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,它出自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,它原本的意思是回避冲突,主动退让,那么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呢?下面就让小编来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。
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
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重耳,春秋战国时期,晋献公听信了奸人的谗言,杀死了太子申生,并且还派人抓捕申生的弟弟重耳,重耳得到消息以后,连夜跑路,逃到了晋国,他在外一直流亡了十几年的时候,经过跋山涉水以后,他来到了楚国,当时的楚王认为重耳将来必定大有作为,于是对重耳以礼相待,奉为上宾。
有一次楚王设宴款待重耳,喝酒的时候楚王问重耳若是成为晋国的国君,该如何报答自己,重耳表示,倘若有一天自己能够回国主持朝政,他就和楚国交好,如果有一天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,那么自己会选择退避三舍,若是不能得到楚王原谅,再与之交战,四年后重耳回到晋国,果真成为了国君,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,公元前633年,楚国晋国交战,重耳实现了自己的承诺,但楚军以为对方怂了,于是展开追击,结果被晋军一波带走,损失惨重。
退避三舍的道理
两军对垒的时候,若是有一方退让,那么这种行为有两种可能,一是另外一方的实力比较强大,硬碰很容易吃亏,暂避锋芒是种非常好的选择,第二种则是麻痹对方的将领,使其放松警惕,让对方以为敌人怂了,实力不行,然后出其不意,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,一举取得胜利。
典故之中晋文公的退避三舍就是第二种,另外晋文公的举动也有报答昔日恩情的意思,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意思,其实是说一时的退却并不是软弱可欺,这个时候反而应该要谨慎,防止出现什么变故,在日常的生活之中,若是遇到棘手的问题,懂得退一步,换一个方向解决,能够进入更加宽广的道路。